top of page

見證香港一代歷史的學校 - 培僑中學(67暴動)

Writer: Simon HuiSimon Hui









要講香港的具有重要歷史背景的學校,大家可能會首選皇仁書院、英皇書院、香港大學等老牌學校.

但相信大家可能會忘記了一所見證香港一代歷史的學校 -培僑中學. 如果大家熟悉香港的政界的話,都會知道這所在北角的培僑中學是香港著名的左派中學, 香港不少親中人仕都出身或曾任教培僑中學, 當中包括:

前培僑中學的校長和教員 - 曾鈺成 (現任立法會主席)

前培僑中學的教員和畢業生 - 程介南(前立法會議員)

培僑中學的畢業生 - 馬力 (已故立法會議員)

培僑中學的畢業生 - 吳康民(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培僑中學的畢業生 - 費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培僑中學的畢業生 - 周海嬰(魯迅兒子)

由於培僑中學一向推行愛國教育, 每天都會升國旗唱國歌, 所以一向以來都是前港英政府的監察的對象, 特別是在1967年暴動期間, 更是前港英政府攻擊目標之一.

1966年在香港發生的暴動是由天星小輪加價5仙而觸發, 但主要的原因是1966年的經濟不景, 社會貪污嚴重. 一般市民對警察反感,覺得警察不但貪污嚴重,而且執法不公,濫用權力;普遍持不合作及不信任的態度,亦令事件惡化. 當中最有名的四大探長都與毒販或黑社會勾結而致富, 當年最有名的毒販是跛豪 - 吳錫豪.

再加上當時的留港的英國人都被視為貴族, 享有各種特權, 這亦直接引起當時香港社會內的不安情緒.所以當1965年10月天星小輪申請加價時, 當時的市政局民選議員杜葉錫恩在1個月之內收集到2萬人簽名反對政府批准加價, 但當時的政府沒有理會,並在1966年4月1日政府帶頭增加所得稅及薪俸稅、汽車牌照費、郵費、廉租屋屋租、停車場收費等等, 因此進一步引爆社會積累已久的反英情緒.

就在1966年4月的首數天, 香港部份市民舉行集會, 有些暴徒借機四周擲石及放火, 衝擊油麻地警署及旺角警署, 最後當時分香港總督戴麟趾要求英軍派出裝甲車鎮壓騷亂, 事件雖然平息但已充份反應市民對港英政府的不滿.

之後, 1967年5月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 工潮一發不可收拾, 部分工人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 防暴警察再度出場但今次工潮騷亂並沒有因此而被鎮壓 . 工人、工聯會代表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主席語錄》,高喊中國共產黨口號, 一次過將反英的情緒盡情地爆發。儘管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 但反對的暴潮變得更為激烈.

1967年5月16日, 香港的親中左派宣佈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 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鬥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主席語錄》前往港督府(禮賓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 張貼大字報。港督府一度成為集體抗議示威的主要目標。港府重申要維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請願人數,抗議行動於是轉到花園道和皇后像廣場一帶。

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群眾,之後在左派的煽動下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跟著,左派學校罷課一天,左派發動聯合大罷市,副食品價格一度上漲.

1967年7月開始, 左派的暴力行動進一步升級並變得有組織性,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交通,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時於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並對左派作出還擊,首次出動英軍搜查左派工會。政府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國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

之後陸續派軍警搜查各左派據點,使用緊急法例的權力,拘捕及關押部份左派份子頭目,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當中包括當時培僑中學的校長杜伯奎先生。

續上會.

1967年7月,67暴動變得更為嚴重, 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 人心惶惶, 大量市民賣屋賣地逃離香港.

1967年8月港府為進一步控制左派, 根據緊急法令,警方開始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包括《香港夜報》、《新午報》、《田豐日報》,當中以培僑中學為首要攻擊的目標之一。

跟著,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香港市民對暴力行為普遍出現反感。很多不受左派控制的傳媒都反對暴動論,支持政府及警察維持秩序和治安。當中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多次在節目內對鬥委會的目標和行為加以諷刺及貶斥;並以《欲罷不能》為節目名稱,暗諷左派的罷工號召未能成功癱瘓香港。

1967年8月24日,林彬於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著名作者金庸)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最後要到1967年12月中,周恩來向香港的左派下達直接命令停止炸彈風潮,六七暴動亦告終結,香港市民亦因周恩來傳達毛澤東對香港「不動武」的指示後, 市民的信心重新開始回復 。

這一件事件令港英政府對香港市民加以控制, 首先禁止市民擁有爆炸性的物品, 因此所有的煙火爆竹都需要申請才可以合法擁有.

至於左派的機構, 更作了不同程度的阻攔, 據我所知, 培僑中學的畢業生是不能投考政府的重要職位, 特別是警隊. 左派學校在67年暴動後多年才得到公平的對待和支助. 現在的民政事務局局 - 曾德成雖然當時不是就讀左派學校,但就曾因67年參與派傳單的活動而被囚, 因此他從不可以入讀本地的大學.

97前的左派政治組織都一直參選立法會(當時的立法局)都不能成功, 所以97之後的臨時立法會都是中方為左派政治組織而設計的組織. 而當年67暴動的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在2001年接受董特首頒授大紫荊勳章,引起全香港嘩然,認為有人意圖粉飾67年暴動的歷史.

另一方面,由於67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准到市區載客,最終令到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交通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9座位提升至14座位(1988年增至十六座位),對香港公共交通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所以, 67暴動不單影響左派的命運,更直接影響香港所有人的現狀. 但有一個人因為67暴動而致富, 就是全球最富有的中國人 - 李嘉誠, 他當年原本是從事輕工業的他, 就深知道北京不會用武力重奪香港, 所以他賣掉當時的工廠並大量投資買地, 成為他現今地產皇國的開始.

有一點不得不提, 當文化大革命對資本家作出不同程度的迫害和批鬥, 導致大量資本家逃至香港, 現在的先施、永安百貨和全港最大的AIA保險公司都是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系而逃離香港, 這些有技術、有經驗的資本家逃至香港後作了大量投資, 並營造80年代香港的輕工業盛勢的開始.

所以我認識的一些國內人認為香港的成功是發國難財並覺得現在的香港人是只顧從祖國拿好處而什少付出的貪得無壓之徒, 雖然他們知道每當國難時香港人都有作出捐獻但他們認為香港在有好處時說自己是中國人, 但在一般情況下只說自己是香港人. 他們的見解可能比較偏激,不過大家又同意與否嗎?

 
 
 

1 Comment


FY
FY
Dec 23, 2023

完全不同意, 我由89年至今都說自己係香港人, 當然工聯會暴動, 現今新香港下, 再次文革, 深感痛絕, 而且相反香港沒有從所謂中國拿甚麼好處, 只是中國一向走民族主義, 所以迫害其他人走, 現今新香港都走這條路, 所以好多外國資金都走, 恆指由2萬點去到1萬6, 甚至更差, 所以這個禍從頭由所為中國為因, 我亦都為所為祖國為恥

Like

Please Follow u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Archtraveler Studio

Tel: (852) 90621774

  • LinkedIn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