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螺旋的空間—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







在講Guggenheim Museum之前,先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果大家一直追看敝專欄的話,大家可能發現我一直都是以一個模式來為大家解釋各種建築物。


我多數是先導出建築師面對的問題,然後是他的解決方法。


分析的纙緝多數是: 「因為............ 所以............」


因此,我介紹過的設計都是針對它的結果能否解決需要面對的問題,每一個設計重點都是有它的理由,所做的東西都為了解決某地問題而設的,否則這些設計都只是裝飾而言,因此我認為從建築物的功能來開始分析一座建築物是比較理性和客觀。


但是,從本週開始就為大家帶來幾座另類的建築物,這幾名建築師不是以解決問題為重點,而是純粹以藝術創作為出發,表達他們心中如何看這個世界,又或者如何看待一個設計。

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是美國大師Frank Lloyd Wright比較晚期的作品,當時他已經是78歲,理應只會做一些比較守舊的設計,但這一次他一再打破了舊有的模式。他的成名絕技是利用橫向和直向原素來製造出不同的橫向的空間,打破了舊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設計模式。他在美國的Falling water住宅,便是利用了這種橫向交差的方式—Planar來作為設計核心,並完全地打破了舊式的住宅設計,並讓他在歷史上留名。(關於Falling water的設計將會陸續為大家介紹。)


在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Frank Lloyd Wright又再一次打破所有昔日的博物館的模式,連他自己成名絕技—Planar模式也再一次打破:


1) 他認為展覽空間不再是一層一層的,可以是垂直連貫。

2) 遊客不一定是要先進入一個展廳之後,再進入另一個展廳,遊客可以一口氣從地下的展廳跑進最高層的展廳。

3) 博物館的通道和展覽空間不一定是分開的,可以合一。

4) 遊客的視線和景深不一定只限於展廳之內,可以有多種的空間。


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的主要展廳是成一個螺旋的空間,旋轉的圓周是上一層比下一層逐漸放大。而行人通道亦成一個螺旋連貫了所有的層數,遊客可以從頂層一口氣跑至頂層,而展品是放在行人通道旁,所以這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和行人通道是連合在一起,而各層的展覽空間亦是連合在一起,這樣的空間組織在1943年是相當前衛。


至於陽光,除了從屋頂天井射進室內之外,還在每層的空間射進室內,所以博物館外表來看是一層一層圓型陀螺一樣。另外,博物館除螺旋的空間之外,還在旁設有基本橫向性的展覽空間,這是用作放置大型展品之用。不過,這種的處理令博物館分成兩個部份,一部份是「方」、一部份是「圓」,螺旋的空間亦未必完全連接方型部份,感覺上有一點分離,外立面上也是一邊方、一邊圓的感覺。


記起我大學時老師教授我們必須要與四週環境融洽,了解四週環境的情況。不過,這博物館好像違反了這個原則,因為它是位於89街,鄰近中央公園,在紐約最美麗的空間旁一座建築物,在室內竟然完全看不到中央公園,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會從這角度來挑戰這設計。


總體而言,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確實打破了全部舊有的博物館的規劃,但是無疑在功能上確實又犧牲了一點流暢性。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