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陽光與混凝土結合的教堂—St. Mary cathedral, Tokyo








早前小弟曾到東京遊玩數天,便有幸參觀到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建三(Kenzo Tange)所興建的。這座教堂始建於1899年,原為哥德方式的建築,但這座教堂在二次大戰時被炸毀,所以在年由丹下建三負責重建。

如果大家有一直追逐敝blog的話,應記起丹下建三是天材級的建築師,他自小的學業成績是非常良好,差不多所有學科都以滿分來完成,而他對日本建築界所作的影響更是相當深遠。

若以今次的案例來說,他可以算是第一代的日本建築師從西方國家引入先進的建築技術,來建造一些不規則的形狀。因為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工藝技術都甚少用上不規則的形狀、一般情況下都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葉形等基本的幾何圖形,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容易計算和控制的,因此不規則的形狀則是相當難控制和建造。


不過,丹下建三今次他聰明地利用四角三角形來組合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座教堂的平面是由個三角形來組成,但是各三角形不是垂直地升高而形成一個三角柱體,屋頂反而是向上斜,情況就有如典型的斜屋頂。另外,屋頂的頂部不是統一的,屋頂向外四邊的頂處,所以屋頂便會變得相當不同,這樣對施工來說就造成相當大的難道,因為要利用一個變形了的平面上來連接另一個變形的平面,而且接合的斜度是不一的,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是很難準確地完成。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屋脊是最受成的地方,但是此教堂為了使人感受到陽光的與神連成一氣的感覺,在四邊的屋脊上都是天窗,只有小部份是結構的支點,這樣亦大大增加了建設的難道。而最困難、亦是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此教堂的屋頂內部是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品,只使用清水混凝土。丹下建三此舉就等如要向施工單位宣戰,「你們要超級精準地來完成此項目。」因為一般情況下,在一些混凝土的接合處總會出現一些不平滑的接合點,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吊頂,因為這不單可以包含所有不平滑的地方,而所有的消防噴淋、空調管道亦可以包含在內,但是St. Mary cathedral 就完全放棄了這個做法。


教堂屋頂的外形不單複雜,並且要把所有的接合完全地展露出來,更加要非常平滑建出來,否則不能夠成為整個室內空間最重要的元素。若是現代的話,就必定會先利用電腦準確地定出每個折面的大小和標高,然後在工場利用預制件的方式,把各部份逐一地倒模出來,最後才在現場處接合。不過,在沒有電腦的年代的話,建造的方法就應該是預先在現場定出標高,然後再把各預制件接合起來,由於屋頂的接合面複雜而且需要平滑,所以在現場接合的師傅則必須精確地修正各微細部份,萬一其中一件出錯的話,另外幾件的接合面便會大大不同,出錯的夾縫便會明顯地展現在整個屋頂之上。


講到底,要建造一個複雜的屋頂都只是錢和時間的問題,但是丹下建三為何要建造這樣外型的建築呢? 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陽光通過黑黑沉沉的屋頂來到主堂,然後斜斜的屋頂就好像神的手一樣包圍著大家,無形中令大家忘卻世間的煩惱並靜靜感受到神的愛。


設計理念雖然簡單,但是你又有沒有這個勇氣來挑戰這個設計,要在歷史上留名,就必須承受一些風險,所謂「富貴險中求。」


後記:這幾張室內的照片是極度珍貴的照片,因為教堂是不容許任何的拍攝,但當日我幸運地得到其中一名教友的批准才可以拍攝這幾張照片,但是別的職員在我拍攝後便馬上停止,所以這樣的機會是可謂可一不可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