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變、變、變 – Tate modern


ree

ree

ree


近日, 我開始和大家討論香港文化的問題, 昨日我亦用了JM Tjibaou culture centre, 來解釋文化與建築的關系, 今次我再舉多一個活化歷史建築的具體例子.

其實當我介紹倫敦的千禧大橋曾經略略提過Tate Modern, 它是位于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的南邊, 河的對面便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教堂 St.Paul’s cathedral, 查理斯皇子和 Princess Diana 在1981年便是在St.Paul’s cathedral舉行婚禮.

Tate modern原先是Bankside power station, 在1947年開始興建, 52年投產,在81年停產. 在2000年由Herzog & de Meuron負責改建成現代美術館, 讓全世界的藝術家主要是歐洲的藝術家展出他們的作品. 大家可能對Herzog & de Meuron的名字好像很熟悉, 我好像曾經提過他們很多次, Herzog & de Meuron便是負責京奧鳥巢的著名瑞士建築師, 而他們正在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重建工程作設計.

由於Bankside power station是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標致性建築, 所以當Herzog & de Meuron不能拆卸原有的大廈各主要部份, 外牆更是重點保護的部份, 所以他們只能對內部空間進行改造. 他們第一步便是把內裡的發電機組拿走, 這空間便用作入口大堂和放置大型展品.

由於他們希望遊客一進入這美術館便是進入這個四層高的空間, 於是他們便把原先向北的主入口改為副入口, 另外在西邊加建一個主入口, 但是西入口與西邊的路徑有數米的層差, 於是他們便加上一條長長的斜坡連接美術館的最低層和外邊的路徑.

順理成章地把人流最多的元素- 售票處和書店放在這大大的入口大堂兩旁, 這便令人減少擁擠的感覺,亦可以保留原先發電機組空間的特色.在2樓便是副入口和餐廳, 原先為發電機組的工作台現在改建為進行藝術教育的多用途空間.

3-5樓原為發電廠工作人員的工作空間, 現在改為不同的展廳. 為了加入電梯和扶手電梯,所以局部的樓板被拆卸. 發電廠密不透風的外牆正適合藝術館的需求, 因為了要保存藝術品的顏色和光澤, 藝術館對室內的陽光強度、溫度、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 一個密不透風的外牆便是最適合的選擇.

但是這藝術館位于全倫敦最美麗的位置 -泰晤士河旁邊, 所以他們保留原有發電廠的小窗讓小部份的空間可以看到泰晤士河, 但展品不會被這些陽光射到並得到適當的保護. 另外, Herzog & de Meuron加建了兩層, 這兩層分別是餐廳和會員俱樂部, 最高部份兩層的玻璃位置便是新加建的空間, 在這個長220m 的餐廳可以一覽泰晤士河兩旁的景色. 記起最初啟用時, 4樓和5樓的露台是可以讓公眾使用, 當時很多學生在這處寫生, 但現在好像因為展品的安排暫時封閉.

Herzog & de Meuron就是這樣簡單的處理手法便可以重新把舊有的建築帶來新的面貌而且不對現有的外觀做成破壞, 而當地的歷史見證亦得到保存下來, 並且把這舊建築的實用價值大大提高, 相信這是非常值得香港學習如何保育古舊建築的例子.

Tate modern是現時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現代美術館, 經常有學生來這裡上美術堂,我大學時都有2-3次在這裡上堂, 第一次是學習改裝舊有建築, 之後是學習現代藝術.

為了寫這篇blog, 我上星期特意再到這裡一次. 這處和以往一樣, 經常有很多中、小學生來這裡上課, 老師不只是帶他們來這裡參觀, 而是會從旁為他們解釋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這是與香港的遊學團有很大情度的不同. 至於一般市民亦可以跟隨駐場的導遊向大家解釋各個展品的理念.

無論現代藝術、古代的藝術或古典音樂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導讀才懂得欣賞, 若果只是看一看, 聽一聽是不可能全部明白創作者背後的真意, 相反對普羅大眾而言, 就好像一些漠明奇妙的東西. 試問大家又懂不懂得欣賞Picasso的印象派畫風、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 莫札得和貝多芬的音樂大家都聽過但又明不白背後的理念? 如果沒有老師的解釋, 我們又如何懂得李白和杜甫的詩詞嗎?

我記起2000年一位藝術系教授在香港電台的節目吐苦水, 訴說香港市民不會到藝術館欣賞藝術創作只會賺錢, 這可能是一個現象, 但我深信香港市民不會去欣賞藝術創作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去欣賞, 情況就有如香港人不懂得欣賞建築, 所以不會去欣賞建築, 於是便只會欣賞建築為他們帶來的財富.

這亦是我寫了132篇blog和12萬多字後的感覺, 如果我們把一些繁複的學術議題簡化並重新包裝, 很多市民都喜歡欣賞大家的創作. 我們一眾創作人的心血不會只是銀行帳戶上的數字, 或者只是浪費空間和時間而賺不到錢的無聊之作,只要個切入點適合的話便可以引發公眾的共鳴.

現在西九重新起動, 但我仍是對這項目的理念非常懷疑, 因為到現時為止我都不清楚政府發展文化藝術的仔細計劃, 建了一個藝術館便可以有藝術嗎?

香港己經建了紅磡體育館很多年, 香港人是否擁有良好的體育文化嗎? 興建藝術館也好、演奏廳也好, 但如果沒有合適的表現或展覽, 而市民亦不懂得欣賞這些藝術活動的話,就肯定會失敗. 我深信市民是希望了解多元化的藝術創作, 但要找到合適的渠道, 不可以簡單地把外國的文化帶來便期望市民欣賞.

如果沒有長遠發展藝術計劃的話, 不如正正經經作一個地產發展項目便算, 反正香港庫房的收入很大部份都是來自賣地. 地產發展項目不是罪惡, 根本沒有需要用文藝發展來包裝一個地產發展項目, 而現在的香港是急切需要一個如此大型的文藝發展項目嗎?

作為建築界的我, 我當然希望西九上馬, 因為如果香港不建房, 我們何來有飯吃? 我從來都說我是一個真小人而不是一個偽君子, 但我非常反對浪費資源發展一個明知是失敗的計劃, 不如做一個目標清晰的賺錢項目, 一樣可以帶來就業機會.

Comments


Please Follow u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Archtraveler Studio

Tel: (852) 90621774

  • LinkedIn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