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環保的住宅—華富村











相信部份網友知道我小時候曾經在華富村居住過,到現在為止,我還有很多親友都是住在這村,所以特意為大家介紹這村。


今次我選這村作為題目並不是我對這屋村有一份特別的感情,而是這屋村在設計和規劃上都有很出色之處。


在規劃層面上來說,華富上村主要的戶型為兩個正方型組成的天井屋,兩個正方形是只在其中一角相連,這樣便令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景觀,亦更加單位的採光度和通風度。而最特別的是,每一座大樓的死角都盡量對正別大樓的死角, 這樣便可以避免中國人風水上對死角的禁忌,而且亦盡量讓樓與樓之間有更多的空間,樓望樓的情況雖然出現,但樓與樓之間的距離都至少有20m。


至於下村,雖然不是天井屋的格局,反而是採用一字排開的長方型樓,但是都盡量把樓與樓之間的距離拉大,盡量增加單位的採光度。一字樓雖然看似是屏風樓,但其實在電梯大堂和走火梯都是有開洞,而走廊都的盡頭不是密封的,再加上沿海的關係,所以通風程度相當理想,而且亦不會成為屏風樓。唯一比較差的便是村口的華樂樓與華安樓之間的單位,因為這處是主要交通出入口,而且樓宇之間的距離並不是太多(但都有至少15m的距離),所以通風程度可能差一點。


至於開則的精妙之處更是一絕,華富村是公共屋村,大部份居民都是草根階層,而且當時興建的目的是為解決人口急增的問題,所以單位的大小就控制在400-500平方尺的單位左右。但是這樣細小的單位便是一家五口,甚至七口的生活空間。

在如此狹窄的空間中,如何規劃出一個合理的生活空間呢? 當年的建築師廖本懷所設計的空間就簡單而有效地處理這問題。首先,把廚房和廁所放在靠外牆的一角(村民稱呼這空間為露台) ,但是在露台的一邊總是會有2-3m的通風空間。


這樣便可以把廁所的味道和廚房的油煙盡量帶出室外,但同時可以為飯廳盡量提供足夠的陽光和通風,再加上大部份單位的深度都是在10m之內,所以單位上大部份的空間都有陽光。


然後整個單位的規劃便只有採用開放式的設計,當時的村民根本不會考慮什麼私隱的問題,飯廳中設有數張雙層床,吃飯時甚至是坐在床上吃飯。家中不會有固定的飯桌,只有摺合桌和摺合椅。因此,白天時便是吃飯、生活的空間,晚上便變成睡房。


至通風設計就更是一絕,在70年代的香港草根階層根本不可能負擔空調 (甚至可能還未發明空調),如要購買風扇都是一件很大的考慮。華富村的設計可以說是盡量增加通風設計,亦是華富村的一大特色。

中間的天井當然是通風上重要的一環,當高層的空氣因陽光而受熱時,便會令熱空氣向上升,冷空氣向下沉,從而把首層的空氣帶至上層,形成對流,即是所謂的stacking effect。


而且電梯大堂、兩端的消防梯都是開放的,所以這亦是每層重要的通風口,所以當住戶打開窗、打開大門時,空氣便可以穿過單位,再而經過走廊和消防梯從而形成對流(Cross ventilation)。再加上天井和stacking effect的幫助,這裡的住戶是很少需要使用空調 (因為我現在居住在華富村的親友都盡量打開門睡覺,所以不用空調)。

正如,我在環保家居中曾經說過,人體需要空調的主因未必是體溫過高,而是身體四周的溫度過高,使人不快。因此,如果空氣流通的話,便可以使人舒暢,從而減少對空調的需要。


華富村每層的垃圾房是很奇特地設在每層電梯大堂處,而垃圾房旁還是有民居。這是相當少見的,因為垃圾的臭味會對居民做成不好的影響,但是因為華富村的通風程度理想,所以垃圾的臭味可以隨風帶走,沒有對居民做成太大的不便。

雖然香港還有其他屋村都是使用同樣的天井屋,但是樓與樓之間的距離相對地小一點,所以相對通風程度是小一點但同樣是優秀的住宅設計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