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同一個名字不同的命運- 倫敦的千禧大橋





敝專欄開設以來都曾經為大家介紹過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但是好像還未向大家介紹過橋。在倫敦泰吾土河上最著名的橋除了London Bridge 和Tower Bridge之外,還有一條相當觸目的橋—千禧大橋 (Millennium Bridge)。


在英國其實有兩條千禧大橋,一條在倫敦、一條在紐卡素,兩條橋都是為慶祝千禧年而建的,但兩條橋的命運就完全不同。本週就先為大家介紹倫敦的一條橋,下週將會介紹紐卡素的一條橋。


在1996年,倫敦市的Southwark council 為了慶祝千禧年,於是便在泰吾土河上加建一條千禧大橋,這條橋全長約325米橫跨泰吾士河並連接St. Paul Cathedral 和Tate Modern gallery這兩個倫敦市中心內的重要景點。倫敦市政府和Southwark council希望利用這條橋能貫通南、北兩岸的旅客人流,並且藉此橋的出現,能把St. Paul Cathedral 、Tate Modern gallery莎士比亞博物館和劇場,組合成倫敦東面的新一個旅遊核心,並帶旺四周的飲食業的發展。


由於此項目對Southwark council相當重要,所以他們是通過國際設計比賽來挑選負責此項目的建築師。勝出的是英國最有名的建築師—Norman Foster,他曾設計香港國際機場、中環的匯豐總行、30. St. Mary Axe和倫敦市政府大樓等多個重點項目。另外,負責結構工程的是Ove Arup& partnership, 他們亦是全歐洲最有名的工程師。因此,Southwark council對此項目寄予厚望,希望此橋不單可以成為此區的新地標,亦可以成為他們的搖錢樹。



V型結構

為了要營造一個新的地標,Norman Foster就刻意打破傳統、破舊立新,採用了全新的結構模式,全條橋就只有兩個V形結構,並由鋼纜連接各結構部件來支持橋身,而鋼纜亦沒有直接連接橋身。這設計理念是希望這V形結構會進一步強化對St. Paul Cathedral頂部的景觀,令這結構融合在這焦點建築之中。這是一種非常新的吊索橋設計,據筆者所知是從未有人做過。

另外,千禧大橋的另一個意念是「Blade of light - 光之刀」,原先的設計理念是希望橋上的燈光可以照射在泰吾士河上,在晚上做出一條光之刀,但現況好像為了節能而減少了開燈。

但可惜的是,這一把「光之刀」不單沒有為市政府和倫敦殺出一條財路,亦沒有為Norman Foster和Ove Arup帶來任何光榮,相反為他們帶來一個巨大的惡夢。


創新的代價


由於這是一個創新的設計,建築師和工程師當然經過了很多實驗和計算,但有些問題總是很難計算,人算不如天算。

在2000年6月8日啟用的首天,就有90,000人次使用過,而高峰期同一時間曾有2000人同時使用,雖然這遠遠未達到結構極限的5000人。但是當人潮通過這橋時,都會左右大幅搖動,雖沒有倒塌的危險但由於搖擺的幅度可達左右各1米,很多人都感到不適,部份旅客更因此而跌倒。所以,Southwark council決定在啟用兩天之後,便因為結構安全的問題關閉。

左右大幅搖動的原因是當2000人同時使用這橋時,人潮的步伐便產生共鳴震動現象,令這橋左右大幅搖動,如乘海盜船一樣。所以,倫敦人稱呼這橋是"Wobbly Bridge"意思是震動的橋。

最後,這橋要加上52個穩定器(damper)來減少共鳴震動現象,才可以再次公開使用。但此舉已使市政府多花5百萬鎊,並使這橋在2000年2月22日才能重開。但這把「光之刀」已失去了它的光彩,並令倫敦市政府、Southwark council、Norman Foster和Ove Arup & partnership都蒙羞了不少。幸好負責這次項目的顧問都是英國一級的大企業,所以沒有發生大型訴訟,全部都私下解決事件,才讓這風波能夠平息。


下會將是紐卡素的千禧大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