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可否與高爾夫球會並存?






在這幾個月裡,香港最常討論的議題是土地供應相關的問題,而著眼點竟不經意是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去留。因為此地皮佔地約172公畝,而且租約會在兩年多後到期,因此政府可以無需賠償便可以收回土地作房屋發展並可以滿足近40萬人的住屋需求。

現在社會的著眼點是否犧牲少數高球愛好者的利益來滿足大部份人等上樓/等上車的人仕的需要呢?

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前題下,犧牲高爾球的發展空間是理所當然。但是在這個小數服從多數的道理下,我們又是否需要拆卸政府大球場來建樓呢?又或者拆卸維多利亞公園的網球場來建樓呢?無疑,香港市民對住屋的需求明顯地比足球及網球的需求大得多,但是香港又是否要將每一寸的土地都作房屋發展呢?

儘管市民對土地的需求有極度的殷切,但是高爾夫球場與公共房屋不能夠同時並存呢?魚與熊掌真的不能得之?

填海雖然是一個直接能增加土地的方法,但又會對海床造成永久性的損害並且影響海洋的水流,所以市民對填海的抗拒性是相當大。我們又可否通過設計與技術的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而填海的工程又是否可以選擇一個更環保的技術來處理,務求減少對海床的破壞呢?

如各位讀者不是太善忙的話,筆者曾經在5月17日在此專欄曾討論過「第三跑道」的建造方法,因為在日本東京羽田機場的第四跑道(又名D-跑道)是局部採用了鋼台技術來代替填海。因為此機場的第四跑道是位於東京多摩川河的出口,所以如果使用供統的填海技術將會嚴重影響多摩川河的流量,從而直接影響多摩川河的水質。因此日本當局使用了Eelevated jacket platform的技術來製作跑道,所以新的跑道不會嚴重影響多摩川河的水流。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不用堆海而又能增加土地的方法,而且對海床的破壞也可以減省了不少,對海洋水流的影響亦相應地低很多。再者值得留意的是,鋼台增地的方法是相對傳統填海為快,因為只需在海床上局部打樁,所以省下的時間都不是。由於這是一個鋼台增建出來的土地,增闢出來的土地是可以局部拆走或移走,所以是一個值得香港參考的例子。

如果將這個技術引入來香港並在新建的鋼台之上興建多層房屋,這或者可能需要克服不少技術上的問題,當中包括鋼枱的承重量及抗風能力,而還有水、電、交通等配套設施的考慮,所以問題不少。不過,如果在這個新鋼枱之上興建低層建築的話,則應該不會太過困難。

因為東京的羽田機場跑道已經經歷了311大地震,以及多次颱風,所以在技術上應可以應付一些橫向價空間。因此,筆者忽法其想,如果我們利用這技術在滘西洲附近興建一個人工島以作高爾夫球場之用。然後,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土地用作房屋發展,這相應地是簡單得多,因為粉嶺高爾夫球會離市區不遠,而且交通的配套等設施已有一定基礎,所以開發的成本理應較低。筆者雖不是工程師,亦沒有做過任何計算,但個人粗略的估計,機場跑道的負重亦不過低於高爾夫球場很多,所以結構上應可以滿足需要。

這種利用鋼枱來交換土地的發展方案,不單可以增加房屋供應的土地,亦可以同時兼顧高爾夫球在香港的發展,但新闢的土地亦不會大規模地影響海床。如果這個模式是可行的話,香港是有條件重置葵涌貨櫃碼頭至龍鼓灘,甚至擴大貨櫃碼頭的規模,以配合香港未來的發展,之後再將貨櫃碼頭一帶的土地用作房屋發展,所以這個造地的技術是值得香港研究。

坦白說,這個鋼台增地的方法不是一個快速有效能增加土地的方法,這是一個中、長期的方法,估計最快都要十至十五年才能夠提供新建的房屋,但是我們是否值得花一些時間來研究新技術來解決香港房屋的需要呢? 與其互相指罵,大家都只顧自身的利益時,不如放下前設的觀點,以坦誠的態度來接受新的方案,從而解決現在的困局嗎?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