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灼見名家) 停不了的創作火焰──訪建築達人許允恆

Updated: Jan 17



建築,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置身於繁華熱鬧的香港地,從公共房屋、歷史建築,到環保建築、公共空間,再到近年大熱的西九文化區,你是否也曾了解過這些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8-22 灼見文化 作者:李安(三聯文化基金創辦人兼主席) 圖片提供:許允恆建築師


許允恆建築師於深圳福田圖書館的分享會上。



灼見名家-建築達人
灼見名家-建築達人

建築遊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認識Simon(許允恆)的人都知道他心中有一團不滅的火,實在不明白他如何可以在既用腦又要用腳跑地盤的建築師生涯中,還能寫書,而且一寫就是八本,馬上開展第九本:《閱讀巴黎建築》;教書做講座,幾乎來者不拒;練跆拳道練到黑帶四段;還需要照顧兩名分別是10歲及6歲的女兒。近年無情情又話要做個分享平台,揹着他那些器材(包括無人攝錄機)四處去攝錄及做訪問。 他說:「08年在倫敦被裁員,一時沒事好做,便在老婆建議下寫些有關建築的blog,怎知一發不可收拾。」他說因為要寫blog(後來寫書),他看了不少書,也不放過任何機會問同行,加上自己也做這行,更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經過十多年磨筆的日子,他已從寫香港建築,到漫遊世界其他城市及國家建築,東京、北京、倫敦、紐約、新加坡……慢慢地,他的「築覺」系列已成為香港以至華文世界的一張名片,是別人點名邀請做分享的對象。 就是這些豐厚的積累,加上他的實戰經驗,他的課總是令人期待的,好像跟他去了一趟旅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時候都是對的,如果不是通過比較,也不會知道香港建築的獨特與不足。正如他說,寫北京建築最叫人震撼,絕不是香港出身的他可以想像:「從來知道北京故宮涉及中國文化,不只是一個歷史建築群;不過,真的要寫書時才發現當中太多學問了,不只歷史、布局、風水,就是那條中軸線已經不得了。從古人的智慧,到今天一環到四、五環的城市規劃,是踏踏實實上了一大課。」 許允恆建築師在深圳本來書店的讀者見面會上與大眾分享。 香港 vs 新加坡,我們真的被比下去了嗎? 言歸正傳,大半年後為什麼又再次開課?「因為有很多關於建築的題目還未講。」Simon不無感觸地說,近年常常聽人說香港被比下去了,曾經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如何如何超前。他認為在公共房屋方面,新加坡曾幾何時借鏡過香港模式,不過他們很快便提出可租可賣的政策,眼光確是超前而敏銳。 Simon說:「新加坡可以辦F1(一級方程式賽車),而且是世界唯一的晚間進行的F1賽事,這在香港簡直是匪夷所思。因為新加坡不是有既定的賽車場,比賽用的跑道其實是由都市街道改建而成的,所以觀眾可以在觀賞賽事之餘,亦可以欣賞市內的景色。不過,這個改動並不簡單,而且非常昂貴。」試想想:大會需要花大量的資源清理賽道,確保賽道平整;還需要加上大量的燈光來確保跑道上有充足的光線,這亦是一件大費周章之舉。「因此,你會看到新加坡政府對舉辦賽事的決心有多大,試問香港能否有如此毅力和決心去進行一個如此龐大的項目呢?」 除了新加坡,Simon也引述了其他國家及城市的例子,令人腦子大解放。他說:「有沒有想過公共空間可以成為旅遊景點?利用建築和都市空間來作為賣點,為這個城市帶來號召力?這方面香港除了近年有改善海濱長廊之外,其他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夠。我們看看日本淺草寺,寺廟四周的空間逐步發展成一個具宗教、商業、旅遊、建築的一個綜合體,不單為旅客帶來一個旅遊景點,亦為東京帶來龐大而且穩定的收入,而最重要是讓這些古建築找到新的使命與價值。相反地,香港只是保育了個別的舊建築如西港城、虎豹別墅等,但是由始至終都欠缺了妥善的發展方向,令這些舊建築的價值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發揮,甚至長期空置。」 香港建築中心在香港機場的分享會。 走進城市,聆聽建築的初心 近年來多了人談環保建築,Simon對此非常認同,不過環保建築是否只在於節能呢?他說:「環保建築其實是可以帶來舒適和美麗的生活空間的。」 Simon又說:「不一定很宏大的建築才值得去講,只要不甘於倒模,在既定的功能及有限的預算內,仍然可以做出有創意的建築,好像九龍灣保良局何壽南小學,它雖然是間普通的社區小學,但是建築師刻意要減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亦減少不同級數學生之間的距離,所以盡量將建築層數減少,並且可以將成本控制在標準預算之中,這便是建築設計的挑戰。」 我終於明白為何Simon那團火至今未熄,因為他一直在思考,建築的初心是什麼?如何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不介意出錢出力出時間出心去看別人的建築,增長豐富自己的眼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