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文化究竟有沒有價值呢?




香港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香港人大都只顧賺錢,只顧短期的利益,而沒有去考慮文化和歷史的價值。所以,很多香港本地文化和藝術的活動,都難以在香港有效地發產展出來。

很多香港人都認為香港人膚淺,但是香港是否真的一個文化沙漠呢?香港的文化是否真的有價值呢?

 

這個星期,筆者和另一名香港本地建築師—彭展華以的作家的身份參加台北國際書展。

在這三天的時間內,我們在台北分別參與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演講會,也接受了不同的傳媒的訪問。

當地出版社職員的告訴我們,非常期待你們來到台北, 你們這幾本建築書,特別是關於香港建築的這幾本書是非常受台灣的讀者歡迎。一直以來都很想邀請你們來台北,但因為疫情所以推遲了, 現在終於可以成事了。

起初,筆者都以為出版社的職員客氣地向我們送高帽, 但是我們的作品很快便賣完,出版社需要緊急補貨,因為類同的建築書在台北是很少見到的,而且很少人會願意如此仔細地去分析香港的建築。

另外,香港的建築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有特別價值的地方,因為香港的建築是以超高密度去發展,而且是一個極度高效率和高度商業化的模式來進行。若要在一個如此高地價的地方去發展,香港建築師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去做具創意而又不失實用性和商業價值的的空間。

所以對台北人來說,香港的建築是與外國的建築有明顯的區別,所以他們都很樂意和我們討論一些關於香港建築設計和香港項目管理的問題。甚至還會問我們若從香港建築師的角度來看,會如何去看待台北的建築呢? 台北的建築有什麼東西是值得外地人去觀看呢?

這樣便讓大家有一個很直接的文化交流,讓大家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關於建築設計和文化等問題。

對香港普羅市民來說,他們都可能認為香港的建築是過度的商業化, 部份的建築設計很多時候都是千篇一律,不是屏風樓便是蛋糕樓 (蛋糕樓的意思是在一個大平台上, 加很多密密麻麻的摩天大廈式的住宅)。

這個發展模式無疑確實有一點不理想的地方,但是為香港創造了很多特殊的建築模式。例如在地鐵上蓋興建大型的超高層的住宅區、一些高實用性和高效能的公共房屋區,極高層多用途的摩天大廈或垂直性的購物中心。

這些都是在外國極少有的案例,就以購物中心為例。一般外國的購物中心都是橫向發展,它們大都只是三至四層的橫向性的建築,而香港便能夠創造出二十多層的多層購物中心如時代廣場、希慎廣場、I Square等建築。

這些就是香港獨有的文化和香港獨有的建築類型, 所以我們確實真的不宜妄自菲薄,反而應該以更正面的心態來欣賞香港本地的文化和香港本地的價值。另外,若從筆者自身的經驗來說,香港的建築師無論在設計能力、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層面上都沒有一方面是達不到國際的水平,其實一齊是視乎我們如何去發揮我們的長處,如何去把握我們可遇到的機遇。再加上香港確實是擁有中西文化的元素,我們確實是可以將兩個元素並存的獨有地區, 這便是香港與別人不同之處。

香港的文化是有他的獨特之處,只是香港人的生活實在太快和太匆忙,很多時都會將一些珍貴的地方忽略了,而活沒有剩下來安心地去欣賞自己優越的地方。假若我們希望別人去欣賞我們香港的文化,我們更應該是去珍惜這個特別的文化。

作為香港本地建築師和香港本地專欄作家,經過這一次台北之旅之後,更加讓我們能以赤子之心來看待香港的文化和香港的建築,讓我們能夠繼續和別人交流。一方面能夠去虛心地學習別人優勝之處,也同時不失自己的本意,繼續以正向的心態來去承傳這一種獨有的文化。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