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充滿遺撼的建築 - 圓明園(鴉片戰爭)




今日這篇blog是希望答謝我中三時的中史老師 - 梅享萬老師, 當年他教我中史時我完全沒有用心讀只為考試, 但我永遠記起他當年講述火燒圓明園一段歷史時的一課, 他用心用力地希望我們一眾人永遠記下這段歷史, 幸好我沒有辜負他當年的一番心血, 至今我仍會記起他所教的小部份東西. 梅享萬老師其實很少教低班, 主要負責中四以上的會考班, 而我有幸當年受他指導, 因為梅老師在教我兩年後便退休, 至今我都沒有機會和他再會面了.

要講圓明園就必須講一個人-康熙, 康熙曾六度下江南, 對江南的園林都非常傾慕, 於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式的行宫. 康熙曾六度下江南都是住在曹家, 曹家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家, 曾經有人說過曹雪芹曾遇過康熙, 但照理康熙下江南時, 曹雪芹還未出世, 不過這一點我都不肯定.

但是康熙曾六度下江南的目的是否只是遊出玩水? 就算江南好玩都不用到六次之多, 如果根據金庸先生筆下的鹿鼎記, 康熙下江南的目的是為了找尋突然隱姓理名的韋小寶, 否則康熙為何要把江南陽州一帶的妓院、賭檔搜一番呢? 大家可能會問韋小寶不是一個虛有的人物嗎? 但在新板的鹿鼎記中, 金庸先生清楚解釋歷史上確有韋小寶這人, 而他的確是代表滿清與俄羅斯談判邊界的問題, 最後韋小寶收復雅克薩城(即鹿鼎宮),並在與俄方的尼布楚條約上簽名, 根據第一檔案室中的資料當年的簽名的確是如鹿鼎記中所述”0小0”, 因為韋小寶是文盲所以只會寫小字而韋字和寶字便以0字來代替, 究竟歷史曾否有韋小寶這人的話? 大家有沒有肯定的答案.

講了一大堆題外話, 究竟丹菱沜是在北京那處? 其實是在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 簡單一點說即是北京大學以北, 所以現在遊訪圓明園的人都會先到北四環的北京大學參觀一下,然後再步行至以北的圓明園和頤和園, 不過值得大家一去就是北京大學以南的中關村, 因為當中有兩個商場是我有份建的, 如果設計得不好可以來投訴我.

圓明園是康熙帝賜给皇四子胤禛, 即後來繼位的是雍正帝. 雍正得到康熙的賜園並不代表雍正得到康熙的賞識, 因為胤礽原為太子, 但他兩度被康熙廢了, 之後一直沒有立太子,當康熙在暢春園病亡, 由隆科多宣詔傳位雍正, 但這一直成為千古之謎, 因為立太子是大事,康熙不可能如此草率, 而且很多記載都沒有清楚的交代,所以「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與「順治出家」並稱「清宮三大疑案」。

不過, 有人說雍正得到康熙欣賞是因為乾隆什得到康熙的愛惜,所以得到皇位, 而雍正的年號是帶有雍親皇的正嫡意思, 這代表他拿這個皇位是實至名歸.

圓明園原名为“鏻月開雲”,最初时它的規模甚小,只有300餘畝。雍正帝即位後分别向東、西、北三个方向擴展,首先在原的原賜園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築,並兼具聽政功能的園林。之後雍正帝命名了園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

之後乾隆帝移居到圓明園,並對園进行第二次擴建並親自主持。擴建工程于乾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圓明園四十景”。乾隆帝一生多次造訪江南,圓明園吸取各地了園林的精華,融入圓明園中。圓明園的營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乾隆帝欽定了四十景,分别賦詩,這亦是《圓明園圖詠》中的四十景。

之後的帝皇都有不斷地修葺圓明園, 所以圓明園是非常珍貴的.

大家如果熟悉歷史的話, 都會知道火燒圓明園的史實, 這是由於鴉片戰爭而起的, 亦因這件事, 圓明園便和千萬之外的香港拉上關系.

今日開始講鴉片戰爭, 這是一場改變了香港的命運的戰爭外, 還正式代表滿清皇朝被烈強瓜分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總共有兩次, 第一次在道光年間, 第二次在咸豐年間,但在講戰爭之前, 必須了解其背景.

在康熙年間的滿清可以說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國家, 雖然科技未必及得上歐洲, 但歐洲的工業革命還未成氣候,所以中國還是富甲一方. 再加上康熙平定了三藩, 與俄國達成邊界的條約, 並從台灣趕走荷蘭人, 正式把台灣重新納入中國板圖. 所以, 論兵力, 康熙年間的滿清還是世界的一強.

因此, 康熙一直以來都收緊歐洲人東來中國的發展貿易,僅允准番商許在廣東收泊並進行交易,對出入口的貨物都採取保守的閉關鎖國政策,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當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英國希望中國成為英國貨的出口地, 但到乾隆年間, 外商仍是只可在廣州經商,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一點也打不響. 相反,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這便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

最嚴重的是英國是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 而滿清是實行銀本位幣制. 所以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

為了擺脫逆差, 英國曾多次希望增加經商口岸和減少關稅, 但可惜英國在外交上嚴重失敗, 首先英國外使-喬治·馬戛爾尼來華, 但他堅持不肯在乾隆面前行三跪九叩之禮, 只行英式的一膝一跪之禮,使乾隆極為不滿,而使團在覲見皇帝後被勒令離去.之後, 另一名外相 - 阿美士德, 再度來華, 但同樣因為不願行三跪九叩之禮, 被驅逐出宮.

之後, 英國人發現了一樣令他們富足三代的恩物 –鴉片, 鴉片是麻醉性鎮痛藥,罌粟花的汁液提練出來的, 原意是希望除嗎啡之外,能提練出更有效的麻醉藥. 鴉片吸食後會使人興奮但會上癮, 初期吸毒者每天吸食10~20次,之後便可以每天吸食百餘次.

現代常見的白粉(海洛因) 與鴉片同樣是嗎啡類的毒品, 具有鎮痛之用, 但強度是鴉片的200多倍, 而鴉片和海洛因都是英國人發明的.

英國人為了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逆差, 明知鴉片有毒都經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出鴉片. 因為若中國人吸食鴉片後便會上癮, 財源自然滾滾來. 清廷一早知道鴉片是有毒之後, 便在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繼續大幅銷售鴉片.

在廣州, 毒販利用特製快艇進行直接從珠江武裝走私鴉片, 當中最出名的好像是十三行。由於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的四千餘箱開始, 到到道光十八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 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 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最嚴重的是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樂於此道,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連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而一般的市民亦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林則徐

眼見滿清日走下坡, 一名滿清的忠臣 - 湖廣總督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要求道光帝頒布禁煙令, 之後林則徐親下廣州執行銷煙,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

林則徐對英國人採取鐵腕政策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 並將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但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 決定對中國動兵, 從印度派出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到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當時中國名義上有22萬八旗以及66萬綠營軍隊,然而這些軍隊因大部份都吸食鴉片, 所以已經幾乎喪失戰鬥力。

1840年6月,英軍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之後,北上進攻浙江,但被林則徐擊退, 轉攻廈門亦被鄧廷楨擊退, 之後才轉攻定海。

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開始動搖。這使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和鄧廷楨的職務,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英艦撤至廣州。中英簽訂《穿鼻草約》,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

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

之後, 道光帝派奕山和楊芳赴廣東重新與英軍作戰,但英軍先下手為強,於2月23日攻破虎門砲台,清軍兵力較英軍多二十倍,可是軍隊是撤入城內,以致英軍登陸,攻下廣州城北郊的砲台,向城內俯射,摧殘兩個火藥庫,英軍隨即進攻廣州,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簽訂《廣州和約》,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廣州這一役, 中方軍隊有近8萬人, 而英軍只有4000人, 戰後中方死傷近2萬人,而英方死9人, 英方以4000人戰勝8萬人的清兵, 簡直不可思異.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大舉侵略,在沒有林則徐和鄧廷楨的領軍下, 英軍輕破廈門、定海、鎮海、乍浦及寧波。之後攻打長江的吳淞,英軍迫近南京,清軍節節敗退,道光帝派耆英和伊裡布為欽差大臣,與英軍交涉。1842年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中方在沒有抵抗的能力下全面接受英方提出的提款。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簽訂歷史有名的《南京條約》,戰爭結束.

1842年, 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五大口岸被迫開放給英國人貿易和居住, 英國的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 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 並開展多個口岸,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現今上海的南京路便即是當年的上海公共租界的道路, 是為紀念《南京條約》而命名, 而香港有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公園, 就是為了紀念當年支持出兵的維多利亞女皇, 香港島其實不只曾屬於英國99年這麼少, 而是155年.

講了2500多字, 大家有沒有發現, 整場第一次鴉片戰爭都是由4000多人的英軍作戰, 中國當時80多萬的軍隊, 接近4億的人口, 竟然不敵4000人的軍隊! 簡直荒天下之大謬!

因為89年六四事件的關系, 香港爆發移民潮, 現在很多blog友相信都是當年的移民或他們的下一代. 我記起有一天梅老師上課時, 他很氣憤地說“昨天電視上一名女士說, 覺得英國人管理香港成績不錯, 不希望回歸祖國.”

他氣憤地說: “英國人的確為香港建立了司法制度、公共房屋政策、廉政公署、9年免費教育等德政, 但我們不可以歌頌英國人的偉大, 因為他們是為了錢而販毒,並殺了很多中國人, 電視中的女士簡直完全沒有讀歷史, 什至可以說沒有基本常識. 你們一眾同學移民與否不重要, 做中國人與否都不重要, 最重要知道中國的失敗是敗在中國人不是敗於外國人.”

多年後的今天, 重讀這段歷史才深深明白梅老師的教導.

如果沒有中國的毒販, 英國人的鴉片不可能在中國廣泛流傳.

如果中國的軍隊沒有吸食鴉片, 不可能如此不堪一擊.

如果道光帝沒有動搖, 林則徐和鄧廷楨沒有被停職的話, 中國未必輸鴉片戰爭.

如果奕山沒有虛報戰功的話, 中國可能可以作好一點準備, 中國亦未必輸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 中國被迫簽署南京條約, 令民情激昂, 再加上通貨膨脹,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加速了太平天國之亂的發生. 太平天國之亂歷時14年, 戰爭中直接死亡人數達2000多萬, 中國人口在內戰時期由4.1億降至3.5億, 是人類歷史以來最大型的內亂.有報導指太平天國之亂的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要多.電影”投名狀”就是以太平天國之亂為背景, 而”投名狀”近日開始在英國上畫.

到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平定後, 滿清已原氣重傷,進一步不能抵抗烈強的瓜分. 人民對洋人的反抗就更加激烈.在廣州市民堅決反對外人進城, 這是違反南京條約的條款, 英方當然反對, 清庭派出官兵保護洋人的居所, 廣州官民不斷發生衝突. 而當時的其中兩廣總督葉名琛更堅決反對履行條約,不與英人交涉,使中英關係惡化。

記起我早前介紹故宮時, 曾說過清朝的滅亡是由於八股文令知識份子頭腦僵化, 導致國家滅亡. 當中不少網友反對我的意見, 連比較溫和的Manfung 老師都認為我的觀點有點偏頗.

不過, 今日我再引用葉名琛這人的例子再解釋我的論點, 大家一樣可以不同意我的論點, 繼續反對我, 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緊, 大家討論一下而已.

葉名琛是進士出身, 進士即是科舉制度下最高級別的等級, 之後更封為大學士. 這代表葉名琛的學識、知慧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水平, 但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處理手法簡直莫明奇妙.

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私自進入廣西西林傳教,被當地政府處死。法皇當時意欲揚威東方,建立對天主教的保護權,於是參與英國的侵華戰爭,與英國組成聯軍向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1856年10月, 廣東水師登上懸掛英國國旗的商船亞羅號,緝查走私活動,發現該船在香港註冊的執照已過期,於是拘捕船上十二名中國水手。英國領事巴夏禮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抗 議,指商船亞羅號曾在香港註冊,受英國保護,要求中國釋放船員和道歉。由於廣州人民憤恨英人所為,故焚毀英國商館。英國於是以英人安全受影響,向清廷宣 戰。

在咸豐七年(1857年),英法聯軍抵達廣東,葉名琛完全沒有備戰, 亦沒有特襲, 也沒有投降. 葉名琛唯一做的便是扶乩, 因為他篤信道教, 供奉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 他的戰術很簡單就是準備糞桶陣,即是把一桶、一桶的糞便放在城牆上, 他深信糞便能邪倒外國的洋槍, 洋槍會因此而不能發射, 他們可以不戰而勝.

最後的結果當然英法聯軍在11月輕易攻陷廣州,並要求葉名琛十天內出面談判。11月12日,聯軍致最後通牒,限48小時出降,葉名琛毫無反應,既不抵抗,也不議和,更不逃跑。

11月14日,聯軍占領廣州,葉名琛被擒,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48天後軍艦駛離香港。英國人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牽往托里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輟,自書「海上蘇武」,次年4月9日戌時死於囚所,據悉是絕食而死, 因為他他曾聲言「欲面見其王以理論」,並且自備糧食,恥食敵粟。英國人將他的屍體遺回中國.

所以,葉名琛有「六不總督」的稱號,即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大家都明白在滿清的制度下, 如果總督戰敗或陣前逃走的話, 會被處決, 但只用糞便來對敵的戰術,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個飽讀詩書的進士, 竟然連基本的常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都沒有, 國家由這樣的官員來管理, 不亡國才奇怪.

《北京條約》

葉名琛戰敗後, 英法聯軍兵臨天津,威脅進攻北京, 於是咸豐帝北走並派出議和簽署《天津條約》, 中國賠償英國白銀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 自然開放多個口岸並承認鴉片合法, 並約定隔年於北京換約.

到了1859年, 英法聯軍到北京換約, 英法共派出36人到京,但中方突然想反口把36人拿下, 當然在天津港駐守的軍隊登陸進軍北京, 清兵自然沒有還擊的能力, 當英軍到達北京時發現, 英法中的36名外使當中的26人被虐待至死, 英國人當然憤怒, 因為兩國交峰, 不殺來使. 於是他們大舉搶劫藏有大量珍品的圓明園, 並在10月18日發生了史上著名的火燒圓明園,作為對清廷的懲罰.大火持續了兩天,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大量珍貴的文物被盜走.

當中包括近年經常拍賣的大水法中的十二生肖獸首人身噴水像. 而《女史箴圖》藏於大英博物館、《圓明園四十景圖詠》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文源閣版《四庫全書》殘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於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盜走的文物以當時的價值達600萬英鎊, 如果以現在的話就肯定價值一菲, 因為單是大水法中的虎首銅像已值HK$1544萬,豬首銅像雖然平宜一點但都值HK$600萬餘元.

英軍選擇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因為紫禁城是一國政權的象徵, 圓明園只是皇帝的私人園林,英軍要懲罰的是當時的咸豐帝,而不是中國人民, 而且他們要利用紫禁城作為談判桌上的棋子.

當英法到京前, 咸豐帝再度北走, 英法聯軍為了迫使滿清出來談判, 於是威脅焚毀紫禁城,恭親王奕訢出面代表議和,除了完成《天津條約》的換約外,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條款包括:割讓在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開放天津為商埠,增加賠款為800萬兩。中亦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內地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另外亦容許外國商人招聘華民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即所謂賣豬仔.

在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佔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 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湛江。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再逼使清朝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為期99年。值得留意的是,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九龍寨城的管治權並沒有交給英國. 當滿清覆亡後, 九龍城寨便以三不管自居, 即是香港不能管、英國不能管、北京也不能管的格局, 所以一直以來九龍城寨是黃、賭、毒的天堂, 直至80年代才好一點。

當大家看完昨日和今日關於鴉片戰爭的簡述後, 大家會否奇怪晚清的軍隊懂得打仗嗎? 儘管當時的軍人吸食鴉片, 戰鬥力大降, 而武器方面更是遠遠不能及人, 這兩點當然是戰敗的關鍵, 但在戰爭的準備方面好像很有問題.

就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例, 葉名琛用糞桶陣當然是一絕, 但當滿清想對英法聯軍反口時, 為何沒有充足的準備?

明知反口, 敵方的軍隊自然入京救人, 雖然滿清曾派出精銳的蒙古兵迎戰, 但當時的英軍已有機關槍, 最後蒙古兵全軍覆沒. 明知力敵不能, 為何不智取?

首先, 天津到北京大約要3小時車程, 但如果沒有京津高速的話, 相信要5-6小時車程. 但在1859年, 汽車還未發明(汽車在1889年才發明), 英法聯軍主要的移動力是靠馬力和人力. 如果要騎馬從天津港到北京, 最少要2-3天, 如果要運送物資的話, 馬行最少要5-6天, 人行的話最少1星期.

洋人的大炮雖然厲害, 但都要送到北京才可以發炮, 為何清兵沒有在移動力著手? 試問英國人可否從印度帶數千頭馬來中國打仗? 儘管從廣州帶上來, 都不可能隨意帶數千頭馬到天津. 所以相信軍隊的移動力主要是人力.

人力不是無限, 是要食飯、喝水的, 試問英法的軍隊會否充份準備數千人的糧食作長時間作戰? 清兵可否從補給線著手?

我有以下的狂想, 大家看一看, 應該頗好笑:

首先, 英法外使來京只是換約, 根本不想再開戰, 清兵可否用先禮後兵, 先好好在北京招呼36名英法外使, 然後送上大量食物和禮物給在天津的英法聯軍, 跟著暗中在人和馬的食物下毒, 其實不用太明顯, 可以有以下的方法:

1) 向馬餵巴豆, 馬吃巴豆不會馬上死亡, 只會肚瀉. 雖然跑得動, 但力氣大減, 如果刻意催逼, 馬會力竭而死, 如果沒有馬的幫助, 英法聯軍移動力大減.

2) 在英法聯軍的食物、食水下毒, 清兵不用砒礵和鴉片這麼明顯(鴉片只可吸食, 不可直接食用), 可以選用生附子, 生附子是有毒的, 嚴重可以令心臟衰竭, 不過, 熟附子是無毒的, 在中菜的湯水都經常加用熟附子作調味, 但生附子和熟附子的味道分別不是很大.

清兵可否獻給英法聯軍一些用生附子煲的湯水, 再配以美人計送上迷湯, 應 該有效. 如果生附子不成, 中國還有大量的有毒中藥作選擇.

3) 如果大家說洋人不喝湯, 我有另一計. 洋人可能不喝湯, 但肯定喝酒. 酒精分甲醇和乙醇. 乙醇是一般我們飲用的酒精, 甲醇是工業用, 人喝後可以盲眼, 如果送上混有甲醇的美酒, 英法聯軍喝後又會如何?

4) 如果大家覺得以上幾點太胡鬧的話, 我都有正經一點的辨法. 首先是佈陷阱, 雖然北京與天津之間沒有天然屏障, 但行軍路徑是可以預測或派探子收集情報, 在預定的路線佈下陷阱, 目的是傷馬腳並減慢行軍速度, 糧草的消耗自然增加.

5) 當糧草減少後, 自然雖然補給, 英法聯軍只有數千人, 沒有補給線, 這代表必須從附近的民居, 這自然給予更多下毒的機會, 就算不下毒都可以借機偷襲補給的小隊, 就算不偷襲都可以疏散行軍路線的民居, 英法聯軍的聯軍自然補給出現問題.

6) 大家又有沒有發現英法聯軍在10月中進攻, 北京大約10月尾、11月初開始下雪, 如果行軍速度減慢的話, 便可能要令英法聯軍在雪地下開戰. 儘管假設英法聯軍不怕寒冬, 在漫天飛雪下生火開大炮會容易一點還是困難呢? 如果開炮數量減少自然破壞力減少,清兵反攻的機會自然會增多.

7) 其實要英軍不怕寒冬很難, 英軍都是從印度加爾各答和廣州調來的, 如果要他們在露天札營過冬, 分分鐘鐘每晚都泠死士兵, 在飢寒交迫下自然戰意大減, 偷襲的機會自然增多. 如果連後退的路線都佈下陷阱的話, 四面圍攻的情況下很難不戰敗.

我沒有打過仗, 亦沒有受過軍事訓練, 只是剛剛重看投名狀後忽發狂想. 我承認以上數點雖然胡鬧, 亦有太多的假設, 但相信比糞桶陣來得實際.清兵如果不能用人海戰術和英法聯軍硬拼, 但相信還有其他偷襲的辨法.

清朝的亡國是否與八股文有關? 可能未必, 但我相信絕對和無能的官員有關, 雖然不能用葉名琛一個例子來說明所有清官都是無能, 但我相信很多官員的處事能力和應變能力, 什至連基本常識都有嚴重的問題, 是否因為只讀八股文有關? 亦可能未必, 雖然我深信是有關.

總之, 我希望大家記得的是:

第一次鴉片戰爭令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令九龍島割讓給英國, 所以出現界限街.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大量國寶流失國外.

之後, 英國租借新界和離島99年, 新界的意思就是新的界限(New territories).

67暴動令左派組職被港英政府打壓, 平定後市民不可擁有煙花除非特別申請, 另外為解決交通問題, 白牌車合法化變成今日的小巴.

文化大革命令國內的資本家逃難來港, 建成香港80年代的工業盛勢.

83年中英談判, 英方無條件交還香港、九龍和新界, 儘管香港和九龍法理上是永遠屬於英國的, 於是港英政府發展玫瑰園計劃, 偏幫英國財團, 用盡香港的儲備.

89年六四事件, 出現人心恐慌, 移民潮發生, 大量出現港產太空人.

這些都是我在香港是否一個文化沙漠? 一篇中問過大家的問題, 今日一次過說完, 香港不單不是文化沙漠而且是站在中國歷史的見證, 大家珍惜我們的歷史嗎? 就隨心吧!

其實圓明園的歷史還有很多, 但要講的話便要連中日甲戰爭和八國聯軍的歷史, 這樣差不多要將清代下半的歷史都講一轉, 好像太多. 所以, 明天轉話題講一些好笑的事.

48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