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令貝聿銘自豪一生的建築—法國羅浮宮













羅浮宮原是法國國皇的皇宮, 但在1793年羅浮宮改為博物館和財政部的辦公室。


不難以想象, 一個古代的建築不能付合現代建築功能上的要求, 在翻新之前的羅浮宮出現很多問題:


1) 嚴重欠缺展覽場地, 近30%展品要存倉或外借其他館。

2) 展覽空間欠缺整理, 過份擠迫.

3) 沒有停車場

4) 最嚴重的問題,大部份訪客不知道主入口在那裡。


因此在1983年, 當時法國總統-密特郎親自走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然後決定由貝聿銘負責這項工程, 連貝聿銘也奇怪為何一個藝術之都會要求一個美藉華人來設計這麼重要的建築。在正常的情況, 一定會先進行國際性的設計比賽, 此舉讓很多法國建築師很不是味兒, 但密特郎一意孤行, 而貝聿銘亦先要在法國住下半年, 才決定接受這項工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是要重新定立主入口, 讓主入口與東、 西、北廂之間的距離相若,而新主入口的位置一定要在現有的建築群之前才可突顯其重要性, 而主入口一定要大才可容納每日數以萬計的人流。


- 1989年貝聿銘為羅浮宮進行翻新工程,

但另一重點是, 新主入口不可嚴重破壞現有建築群的外觀, 那便是問題精結的所在,要大而突出的主入口, 但又不能太過突出, 談何容易!

貝聿銘不愧貴為大師級的建築師, 他的處理方法是用玻璃作為主要的材料, 那麼現有建築群的外觀便不被嚴重破壞, 並又能把陽光帶進地庫, 已延續貝聿銘中庭式的設計。 再者, 貝聿銘選用了金字塔的形狀那麼在30米x30米的結構, 便不需要有柱和樑, 只需很幼的鋼纜便可支持玻璃. 這樣便可造出一個又大又清而突出的主入口。

這金字塔的方案一出台, 便舉世嘩然, 貝聿銘的設計被傳媒猛烈炮轟「 為何巴黎要金字塔,這裡不是埃及?」

當然不乏一眾恨他入骨的法國建築師, 部份人這樣說「 我們一開始都不會對中國人有太大的期望, 但想不到他給予我們的設計是一座堎墓(因為金字塔是法老皇的堎墓)」


當貝聿銘與一眾法國建築師會面時, 他們瘋狂地狠評貝聿銘的方案, 懷疑貝聿銘會否了解金字塔的象徵意義。 另外, 為何新主入口的位置不在巴黎的中軸線之上(巴黎的中軸線是羅浮宮 – Concorde-香格麗舍大道-凱旋門-新凱旋門, 然後整個巴黎以放射道路設計網規劃出來.) 一眾法國建築師的批評令協助貝聿銘的翻譯員也嚇倒。

貝聿銘當然不會這麼容易被擊退, 他的解釋是: 兩點成一線, 三點成一面, 三角形是最簡單的方法去構造一面, 這個新主入口就是用最簡單的結構來建造。 金字塔不只是堎墓, 而是三角形立體化, 幾何學的其礎完素. 唯有用最簡單的方法才何以減少對現有建築群的外觀的破壞。 另外, 貝聿銘亦建立1:1的臨時金字塔框架, 用以解釋玻璃金字塔與建築群的外觀的關系藉此增取市民的支持。

貝聿銘的解釋不知是否令一眾法國建築師接受, 但一定令一個人接受, 就是密特郎。幸好密特郎能在設計過程中,成功連任否則貝聿銘的方案很可能胎死腹中,並協助貝聿銘取得財政部的支持撥款, 並同意暫時遷出羅浮宮東北翼以讓出足夠的空間來暫時安放展品。

貝聿銘除了加蓋玻璃金字塔外,還加了一個反轉玻璃金字塔,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亦是位於巴黎的中軸線之上,並位於新主入口與新建停車場之間,反轉玻璃金字塔的兩邊是新加的南、北次入口, 連接兩個次入口便是新加的商場,而商場的正中心便是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

以我而言這個是中國四合院的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的格局,第一進院是商場加停車場,二進院是新主入口和東、南、北廂的入口,三進院是羅浮宮的內院。這亦是貝聿銘所慣用的中庭式的設計,如在美國的國立美術館,北京的香山飯店也是這格局。

最後,貝聿銘的方案順利完成,亦大獲好評,亦一再証明貝聿銘的名言「一個建築師的成功75%來自爭取項目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大學二年級的演說功課,當時所有同學對貝聿銘是誰人也不大清楚,皆因老師們都沒有引用貝聿銘的作品來講課,圖書館亦沒有很多貝聿銘的書,但當我完成演說後, 有部份同學十分同意貝聿銘的理念,但部份老師仍解不開金字塔是墳墓的情意結。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喜歡這個系列。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