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華族標記性的建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絕對可以說是破盡人類歷史紀錄的建築物,它不單是唯一一座經歷了中國所有朝代的建築物,而且它是自人類歷史以來最大體積、佔地面積最大、重量最多、擴建次數最多的建築物,而且亦相信是導致最多人因工受傷和身亡的工程。

儘管這建築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標記,亦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是連很多中國人都對這建築物的了解程度不高。

誤解1: 秦始皇興建長城?

很多人都以為長城是始建於秦始皇,但其實最早期的長城是建在春秋戰國時,當時秦、趙、燕三國都有興建各自的長城。當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便連接秦、趙、燕三國的長城,當時的長城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所以取名「萬里長城」。因此秦始皇可以說是連接萬里長城的人,而且如果不計算唐、禹、夏、商、周等朝代,秦代便是第一個朝代興建長城。

誤解2: 萬里長城不是10萬里長

如果單從地圖上計算萬里長城只有7,600公里, 即14,600華里,但有人在1900年曾經徒步跑完整條長城,若用計步器計算就應該只有6,700公里。不過,若根據長城專家羅哲文的計算,漢代的長城則有可能超過萬里,因為長城是由多道圍牆組成,而且彎彎曲曲、高高低低,所以長城曾經長過萬里的機會很高。


誤解3: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最東邊的長城是位于北朝鮮與中國交界,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這段長城原是明軍用來防犯清兵的,所以自滿清入關後, 虎山長城便日久失修, 現在不容易發現。

山海關只是在南面最近海的一個關口,而且它是位于連接北京與東北地帶的要賽—遼西走廊,所以才被稱為「天下第一關」,而不代表它是最東面的長城。嘉峪關則明長城最西端關口,它位于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亦是“絲绸之路”的交通要衝, 所以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誤解4: 萬里長城用來防千軍萬馬?


大家都知道長城其實是因戰爭而建造的一座城牆,但是這一座用磚而做的城牆又怎可以防千軍萬馬的進攻呢?


防馬:部份長城的高度達至32尺,所以敵人可以爬上3層樓高的長城,但是敵軍的馬則不可能跳過長城。這樣便可以大大削減敵方的運輸力,而且不能迅速進攻,再者中國古代的外敵如匈奴、蒙古等,都是以騎兵為主的軍隊,所以長城便有效地削減他們的作戰力。

防羊:行軍打仗除了要兵強馬壯之外,糧食的補給是一個關鍵,外敵的主要糧食是羊肉,而羊奶是他們生活的飲料之一。

因此若有長城的話,運馬已是一個難題,運羊更接近是不可能的,外敵根本不可能只用人力把數千頭羊運過長城,除非他們先把長城上的人殺光,然後攻破城牆把馬和羊從破洞運過去。如長城有效地阻礙外敵運送羊群,便令外敵在攻擊上大增難度。

萬里長城真正的功能

長城的最大作用並不只是用來降低敵人進攻的速度,亦可令士兵從高處放箭,箭便可以射到前、中、後排的敵人,令士兵戰鬥力大大提高。

另外,無論是古代或現在的戰爭通訊都是重要的一環,長城除了用作屏障之外,還用作通訊之用。長城上設有很多峰火台,而且多數是建在山脊之上,這樣便可以讓從高處觀察敵人的動靜,萬一出事便點燃狼糞通知大家,狼糞數量代表敵人的數量。當一個峰火台傳一個峰火台,便可以在一天內把消息從嘉峪關傳至京城,好讓各方面準確地調配兵力來應戰。

建造長城的演進

長城主要在秦、漢、明三代興建,建築方法亦隨時代和需要的關係而改變了。秦長城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建造的,就是先製好夾板,然後把泥土放入夾板中,接著用大量的人力把泥土壓實,因此秦長城便需要動用大量人力來建造,而且需時很長。


漢長城的建築方式與秦長城類同,但在甘肅一帶的長城就有一點不同。因為這處風沙厲害,如果單是使用秦長城的方式未必夠穩固,所以便把蘆葦或柳條織成網,並在鋪上一層層鋪的沙並壓實。情況有如現代建造混凝土樓板時,我們會先放入鋼筋網之後才放下混凝土。由於接觸點加強,這會使混凝土更為穩固,這方式竟可以建設出經歷2000多年的風沙的漢長城。


從明代開始,在中國的戰爭武器已演進至槍炮的戰爭,所以用泥土做的長城已不夠堅硬。如果用石頭興建長城,便需要大量人手開採石頭並運上高山來興建,所以並不化算。

於是明代名將戚繼光發明了一個天才的做法,便是用磚塊來建造長城,而且把磚窯設在工地附近,大大減少運送時需要的人力,而且多個磚窯同時建造,生產力便大大提高。

為了適合人力搬運,所以每塊磚只重13公斤,並且是成長方型這樣便非常容易地建造,磚與磚之間是用石灰混合洗米水而成的英泥,洗米水中的高澱粉質大大提高石灰的張力,這亦是令長城能屹立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片註腳:

長城2: 長城上的峰火台

長城3: 黃崖關—是東北攻擊北京最直接的路徑,在明代長城中最重要的要塞。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