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專欄首三篇介紹了英國標記性的建築,今次應該是時候轉一轉話題介紹一些中國標記性的建築物。如果要介紹中國的建築就當然要介紹紫禁城,相信眾所周知紫禁城對出的天安門廣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地方,所以十月一日國慶儀式都是在這裡舉行。除此之外紫禁城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宮殿,所以紫禁城在近700多年來都是中國政治的核心。
對讀書人的特別意義
除了是政治上的特殊意義外,紫禁城一直是古時讀書人夢想一到之地,因為科舉的殿試是在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內進考,而殿試的題目由皇上親自出題和挑選頭十名的進士,所以進士都稱為「天子門生」。殿試頭三名 狀元、榜眼、探花是會用金漆把及第人的名字寫在一甲榜上,身份地位自然是超然,而「金榜提名」就是這意思。
若要成為「天子門生」就必須要過五關斬六將,正式參加科舉之前便需要先參加童子試,
童子試公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童試合格便成為生員,俗稱「秀才」,成為秀才/監生之後便可參加科舉的考試。
第一級是鄉試,合格後便成為「舉人」,鄉試第一名便稱「解元」。
第二級是會試,合格後便成為「貢士」,會試第一名便稱「會元」。
第三級是殿試,合格後便成為「進士」,殿試第一名便稱「狀元」。
因此讀書人最高的成就,就是「連中三元」,先中「解元」,再中「會元」,最後再中「狀元」,又稱「三元及第」。中國1300年科舉以內,都只是得13人是連中三元,明清兩代數百年內只有4人,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應只得3人。
能夠一到保和殿參加殿試的人都已經不簡單,而且殿試合格後亦就不再能參加科舉,進士便成為他們終極的功名,所以能中狀元的人是萬中無一的奇材,因此故宮對讀書人來說是有極度特別的意義。
「午門」的意義
「午門」是禁宮之內的最後一道城門,之後便是紫禁城最核心地帶。午門是有三座大門,中央的大門當然只容許皇上經過,但亦有兩個例外,第一是皇后大婚才可通過中央大門一次,第二是中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都可經過這大門一次,所以一生人只有一次機會經過這中央大門。
因此「午門斬首」並非事實,不過午門曾用作刑場,在明代午門是用來施行「廷杖」(即重打屁股)的地方,因有大臣當場被打死,所以才有「午門抄斬」的誤解。真正的斬首之地應該是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而宣武門上是刻著「後悔遲」三字,意思是後悔得太遲了。
隱藏了的建築比例
相信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故宮建築其實是根據特定的比例來構造,清代的建築指標是《工程做法則例》,以午門為例:
午門主建築的外圍柱高20尺,內庭深度是60尺,闊度是240尺。午門左右兩邊的小建築外圍柱高20尺,而長度是60尺。而午門的圍牆是高40尺,但整個午門的深度是360尺,而闊度是400尺。
天安門都有同樣的情況,天安門外圍柱的高度是20尺,內圍的柱高是40尺,內圍深度是60尺,而天安門的城牆高度都是40尺。外圍柱的間距都是20尺,只是天安門的正中是有少許不同,因為這是進入皇宮的正門,所以柱的間距是27尺。
不過,最特別是太和殿,雖然它是全紫禁城內最重要的建築物,但它的並不是依照特定的比例來建造。因為太和殿的外圍柱高都是20尺,內圍的柱高是40尺,但外圍柱間距只是17.5尺,相信是維修時把有關部份變少。但是太和殿內圍深度仍保留是80米,而闊度是160米。整體比例而言都是柱高:深度:闊度 = 1:2:4。
這些比例的好處,是希望確保建築物結構部件的大小能附合安全標準,而且可以讓工作人員根據建築物的大小來尋找合適的木材,省卻不少時間。
(部份尺寸有小數點,但為求簡單表達比例關係,所以在文中省略了小數點。)
講到這裡,大家會否發現了一些問題,中國歷史以來的首都多數是長安(西安)和洛陽,但為何到元代蒙古人會選址在北京呢?
另外,紫禁城是左右對稱的,但為何中軸線不是對正南北的經線,而是偏斜了一點呢?
有關問題下一回分解。
圖片註腳:
午門.jpg: 故宮中的午門
Wu. Jpg: 午門各部份的比例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