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國的標記—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 (下篇)












上一篇我留下兩條問題,第一條問題是建都的理由,第二條問題是紫禁城中軸線的問題。


建都的由來


在戰國時代,燕國成立並定都「薊城」,「薊城」便是現在的北京,所以北京亦稱為「燕都」或「燕京」。到了宋朝,遼把燕京定為四大都之一,之後金擊敗遼定都「燕京」,改名為「金中都」。100百年後,蒙古人一統中國,決定延續金、遼的傳統,續以北京為政治中心,改名北京,為並開始建立北京城。

明初時,「元大都」改名為「北平」,明軍一方面為求防範逃到蒙古草原的元順帝的反攻,同時亦貪圖元大都的基礎設施如水利工程和漕運系統,所以決定仍以「北平」為首都,改名為「北京」。到了清代,「北京」其實原為宋代金人的「金中都」,對滿人來說建都北京都只是用回祖先的首都,而「北京」亦成為中國的首都至今。

紫禁城的原來位置

現在的紫禁城亦不是明宮,而位置亦不是最初元代皇城的位置。明成祖為了放便重建新的宮殿便把紫禁城向南移了1公里,亦為了平衡陰陽,特意加設了人工湖—南海。但是整座明宮幾乎全部被李自成焚毀,只有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得以保留下來。

現在的紫禁城主要是康熙至乾隆年間所建,但是都基於明宮的格局南是承天門(現稱天安門,即長安街),北是地安門(即地安大街),東是東安門(即東黃城根街),西是西安門(即黃城根街)或南海一帶。

紫禁城這名詞自明代開始使用,儘管清兵入關後,他們都繼續使用這名詞。「紫禁城」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北京的中軸線

雖然紫禁城經過多番重建,但其中軸線設計自元朝以來都沒有修改。紫禁城的中軸線,承天門à景山à神武門à乾清宮à三大殿à午門à端門à天安門。這條中軸線除了是紫禁城的中軸線之外,亦是北京的中軸線,京奧都是根據這條中軸線來規劃。

紫禁城的中軸線是根據子午線的方位,但「子午線」並不是對正「經線」南北垂直的方位,主要是因為在乾隆以前皇上都是住在中軸線上的乾清宮,皇后則在坤寧宮,其他妃嬪便是住在左右兩邊東六宮和西六宮。因為擔心萬一帝皇的命格不夠硬,便可能受不起正南北的方位,所以中軸線移過了一點並且在軸線上安排景山公園,好讓皇上背有靠山。

在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建築物便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進行典禮的地方,例如登基、大婚、命將出征、元旦、冬至、萬歲(大壽)等重要日子,全朝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中和殿是皇上大朝前休息的地方,保和殿是科舉殿試進行的地方。

在太和殿旁邊便是御膳總房和南三房(即廚房),這處當然是舉世聞名的「滿漢全席」發源地,滿漢全席原為慶祝康熙66歲大壽而設的。滿漢全席包含滿人和漢人的菜色,總共108碟,帶有滿漢一家的意思。之後出現的小滿漢就只有64碟,但由於現在很多食材都是受保護動物,而且很多烹調方法都失傳了,所以重做滿漢全席已經沒有可能。最後一次的滿漢全席,應是1977年香港的聯邦酒樓接受日本的TBS電視台的邀請作示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